頸椎病

絕大多數頸椎病患者通過姿勢調整,適當休息以及正確的頸肩背部肌肉鍛煉就能恢復。

防治都巿常見病

大綱

1 定義

2 概述

3 病因

4 臨床症狀

5 病型分類及臨床表現

6 基本病理變化

7 臨床檢查

8 治療

9 預防

10 康復運動操

11 中醫中藥治療頸椎病

1 定義

因頸椎間盤變性、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,以頸肩痛,放射到頭枕部或上肢,嚴重者出現雙下肢痙攣,行走困難,以致於四肢癱瘓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徵。少數有眩暈。

2 概述

-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,手機和電腦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大,長期使用這類電子產品,頸椎病的發病率也不斷呈增長趨勢,並且向年輕化發展。

-臨床上,廿多歲甚至十幾歲的頸椎病患者屢見不鮮,這類患者輕則常常出現頭、頸、肩及胳膊麻木,重則可導致肢體痠輭無力,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及癱瘓。

-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徵,是頸椎骨關節炎、增生性頸椎炎、頸神經根綜合徵、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,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。

-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、骨質增生,或椎間盤脫出、韌帶增厚,致使頸椎脊髓、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,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徵。

-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,如椎節失穩、鬆動;髓核突出或脫出;骨刺形成;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,刺激或壓迫鄰近的神經根、脊髓、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,並引起相應症狀和體徵的綜合徵。

-頸椎位於頭部、胸部與上肢之間、又是脊柱椎骨中體積最小,但靈活性最大、活動頻率最高、負重較大的節段,由於承受各種負荷、勞損,甚至外傷,所以極易發生退變。

-大約三十歲之後,頸椎間盤就開始逐漸退化,含水量減少,並伴隨年齡增長而更為明顯,且誘發或促使頸椎其他部位組織退變。

-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,第5至6、第6至7頸椎受力最大,因此,頸椎病的發生部位在這些節段較為多見。


圖1 頸椎病一

圖2 頸椎病二

圖3 頸椎間盤症狀圖解

3 病因

1 慢性勞損

-長期使頭頸部處於單一姿勢位置,如長時間低頭工作,椎間盤受到來自各種方面的牽拉、擠壓或扭轉,容易發生頸椎病。


2 頸椎退行性變

(1)頸椎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

-一般在30歲以後即開始。髓核脫水變薄,椎間隙變狹,使纖維環及周圍韌帶變鬆弛,頸椎穩定性減弱,更易進一步勞損及退行性變。

-纖維環變性及椎間隙狹窄,使椎間盤易於向後及側方突出。

-頸4、5,頸5、6椎間活動度最大,應力也最集中,最易受損傷。


(2)椎體及其附屬結構椎間盤變薄

-引起頸椎不穩,其周圍韌帶常受異常應力的牽扯,致其附着點損傷,引起骨贅增生。

-椎間隙變狹窄,也使後關節與鈎椎關節應力增加,使其受損傷及增生。

-易發生增生的節段依次為頸5、頸6、頸4及頸7。


(3)椎間盤突出

-椎體後緣增生,黃韌帶肥厚等可引起椎管狹窄,導致脊髓型頸椎病。

-鈎椎關節、後關節增生,椎間盤向側後方突出,可壓迫或刺激神經根、椎動脈及交感神經,引起相應症狀。


(4)頸椎病的機械壓迫

-引起局部水腫及炎症,引發或加重神經症狀。


3 頭頸部外傷

-頸椎病患者中,50%病例與外傷有直接關係,尤以車禍居多。


4 不良姿勢

-躺在床上看電視、看書、高枕、坐位睡覺等。

-在車上睡覺,睡着時肌肉保護作用差,刹車時易出現頸部損傷。

5 寒冷、潮濕

-外界環境的風、寒、濕因素,可以降低機體對疼痛的耐受力,可使肌肉痙攣、小血管收縮、淋巴回流減慢、軟組織血循環障礙。

-尤其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,寒冷、潮濕因素的影響,可造成局部肌肉的張力增加,肌肉痙攣,增加對椎間盤的壓力,引起纖維環損害。


小知識:頸椎病容易復發的原因

-頸椎較胸椎和腰椎的活動度要大,活動頻率也高。

-頸椎要進行前屈、後伸、左右側屈、左右側轉、旋轉及各方向的複合運動,而頸椎的支援結構卻較胸椎和腰椎薄弱,胸椎有胸廓、背肌支持;腰椎也有腰肌和骨盆等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撐。

-此外,頸椎椎體後關節等結構也較胸、腰椎弱小,因此在穩定性上也較胸、腰椎差。

-高活動度和低穩定性這一對矛盾,一旦失去協調和平衡,即頸部活動過度,或某些因素誘發頸部失穩,都易致頸椎病復發。


圖4 頸椎間盤

4 臨床症狀

1 眩暈

-頭暈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人的常見症狀。病人因為頸部的伸展或旋轉,改變體位誘發眩暈症狀。

-前庭神經核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,一般持續時間較短,數秒至數分鐘即消失,發病時病人可有輕度失神及運動失調,表現為行走不穩或斜向一方;迷路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不伴意識障礙。

-前庭神經病變引起的眩暈屬中樞性眩暈症;迷路缺血性病變屬周圍性眩暈症。部分病人有噁心感,急性發病時病人不能抬頭。

-在體徵方面,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受限,作頸部旋轉或活動可引起眩暈、噁心或心慌等症狀。

-部分病人在患側鎖骨上聽診檢查,能聽到椎動脈因為扭曲、血流受阻引起的雜音。

-後頸部拇指觸診,能摸及患椎向一側呈旋轉移位,同時棘突及移位的關節突關節部有明顯壓痛。


2 頭痛

-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人在發病時,頭痛和眩暈症狀一般同時存在。其中枕大神經病變是引起頭痛的主要原因。

-因為椎動脈分支枕動脈供給枕大神經,臨床上,椎動脈痙攣引起枕大神經缺血,出現枕大神經支配區頭痛症狀,為間歇性跳痛,從一側後頸部向枕部及半側頭部放射,並有灼熱感,少數病人有痛覺過敏,摸及頭部即感疼痛明顯。

-另外,副神經周圍支配的斜方肌,其根性的病變或該肌外傷後,可引起斜方肌痙攣,而從斜方肌穿出的枕大神經支受到擠壓,誘發臨床症狀。

-寰椎或樞椎發生移位時,也可刺激從中穿出的枕大神經,誘發頭痛。


3 視覺障礙

-由於頸椎病引起椎-基底動脈痙攣,繼發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變,少數病人可出現視力減退或視野缺損,視力模糊,兩眼發脹乾澀、雙目張不開,嚴重者甚至可以引起失明現象。


4 耳鳴

-耳鳴是頸椎病的一種併發症,頸椎病引起的耳鳴以伏案工作者較多者。

-頸椎病耳鳴最根本的原因,是頸部退化導致壓迫神經根和椎動脈。明白這點後,治療頸椎病耳鳴就有徑可循。


5 突然摔倒

-當病人頸部旋轉時,突然感到下肢發軟而摔倒。臨床特徵是:發病時病人意識清楚,短時間內能自己起來,甚至行走。這有別於其他腦血管疾病。

-另一些病人下肢無力,行走不穩,兩腳麻木,行走時如踏棉花的感覺。


6 根性症狀

由於局部解剖的關係,椎動脈型的病人也常常伴有神經根性症狀。


(1)頸部症狀

-頸部不適感及活動受限,頸部疼痛、頸部痠脹、頸部發僵,活動或者按摩後好轉;

-晨起、勞累、姿勢不正及寒冷刺激後突然加劇;

-活動頸部有「嘎嘎」響聲;

-頸部肌肉發板、僵硬;

-用手按壓頸部有疼痛點;

-按摩頸部有韌帶「彈響」,轉動頸部不夠靈活等。


(2)肩部症狀

-雙肩發沉;

-肩部痠脹痛;

-頸部肌肉痙攣,按壓頸部有疼痛,有時疼痛劇烈;

-勞累、久坐和姿勢不當加重。


(3)背部症狀

-背部肌肉發緊、發僵,活動後或者按摩後好轉;

-背部有疼痛點,按壓明顯;

-勞累和受寒背部不適症狀加重。


7 上肢麻木或單肢麻木

-肩部、手臂的運動和感覺障礙、痛覺過敏、有觸電感,手指麻木或蟻行感、手部無力、沉重感、持物不穩、震顫麻痹等症狀、上肢肌萎縮、肩周活動受限。


8 心臟(頸心症)

-心悸、心慌、氣短、胸悶、憋氣、思想恐懼感、心前區疼痛等頸性冠心病的表現(心電圖無相應的改變)。


9 高血壓(頸高症)

-血壓升高、頭暈、頭痛、視物模糊,甚則噁心、嘔吐等症狀。

-血壓升高沒有規律,忽高忽低,藥物降壓降之又升、升之又降、或治療後血壓降至過低等。

5 病型分類及臨床表現

頸椎病可分為頸型、神經根型、脊髓型、椎動脈型、交感神經型和混合型。

頸型頸椎病和神經根型頸椎病是最常見的頸椎病,兩者佔70%以上。

頸型也是最容易治癒的頸椎病。但是頸型頸椎病如反覆發作,容易加速頸椎的蛻變,從而引起其他各類型的、更嚴重的頸椎病。

脊髓型頸椎病是最恐怖、最嚴重的頸椎病,致殘率最高,一旦確診,多選擇手術治療。如果治療不及時,脊髓的損傷是不可逆的。

椎動脈型是來勢最兇猛,最突然的。可出現猝倒,或者突發性眼花失明等症狀。

交感神經型是最麻煩、最複雜的頸椎病,因為其症狀多變,誤診率比較大,治療效果也不明顯。


(1)頸型頸椎病

-又稱韌帶關節囊型頸椎病,急性發作時常被俗稱「落枕」。

-該型頸椎病多因睡眠時枕頭高度不合適或睡姿不當,頸椎轉動超過自身的可動度,或由於頸椎較長時間彎曲,一部分椎間盤組織逐漸移向伸側,刺激神經根,而引起疼痛。

-「落枕」也不排除非頸椎因素。如頸部肌肉受寒出現風濕性肌炎、項背肌勞損或頸部突然扭轉等,亦可導致「落枕」樣症狀。

-頸型頸椎病症狀,以頸部僵硬、痛、脹及不適感為主,常在清晨醒後出現,或起床時發覺抬頭困難,患者常訴說頭頸不知放在何種位置為好。

-約半數以病人頸部活動受限或強迫體位,個別病人上肢可有短暫的感覺異常。活動時疼痛加劇,休息可以緩解。

-此型頸椎病病程較長,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,且常反覆發作或時輕時重。

-慢性病程患者主訴頭部轉動時發生奇異的響聲。

-發作時,患者頭部偏向患側,以緩解疼痛及不適。


圖5 頸型頸椎病



(2)神經根型頸椎病

這是頸椎下中最常見的一型,發病率最高,佔頸椎病的60%。

病因主要是頸椎間盤及骨刺向頸椎後外方突出,刺激或壓迫相應脊神經根的結果,尤以下部頸椎、即第4至7頸椎段最多見。

神經根型頸椎病多數在30歲以上發病,呈慢性經過,反覆發作。其症狀表現:


①根性痛

-疼痛為神經根型頸椎的主要症狀。

-其性質呈鑽痛或刀割樣痛,也可以是持續性隱痛或痛。

-也可以向不同部位放射,如頭、耳後或眼窩後部肩、臂、前胸乃至手指,多局限於一側。

-當咳嗽、噴嚏、或上肢伸展以及頸部過屈、過伸時均可誘發或加劇疼痛。

-部分患者患側手指指端有麻木感。

-夜間症狀加重,常影響睡眠。


②肌力減弱

-部分病人由於運動神經受損,引起上肢肌肉萎縮無力,手部活動不靈,持物不得力,容易脫落。


③頸部僵直

-棘突、棘旁或肩胛骨有壓痛。

-神經根牽拉試驗、壓頭試驗為陽性。

-肱二頭肌或肱三頭肌腱反射可減弱或消失。

-頸部、肩肌肉張力增高或痙攣。


總之,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體徵是多種多樣的。

急性期:部分病人頸肩部,頸部因疼痛而活動受到限制。

慢性期:受累關節移位,病人常有不同程度活動障礙,頸部後伸活動亦常受限制。

少數病人可出現上肢腫脹,皮膚呈暗紅色或蒼白色。

着涼及勞累後可使症狀加重。

頸椎神經共有八對,上三對負責頭面部;下五對負責上肢及第七胸椎以上。


6 八對頸椎神經(正面)

7 八對頸椎神經(背面)


(3)椎動脈型頸椎病

當頸椎出現節段性不穩定和椎間隙狹窄時,會造成椎動脈扭曲並受到擠壓;骨質增生的形成也可以直接壓迫椎動脈、或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纖維,使椎動脈痙攣,出現椎動脈血流瞬間變化,導致供血不足而出現症狀。

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。

頸椎病患者中約70%有椎動脈受累。

50歲以上頭暈、頭痛者,50%以上與頸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動脈受累有關。

臨床表現:

①眩暈,視物模糊。有時伴隨噁心、嘔吐、耳鳴或聽力下降。

②下肢可能會突然無力,猝倒,但意識清醒。

③偶而會肢體麻木、感覺差情況。甚至出現一過性癱瘓,發作性昏迷。(這些都是椎動脈瞬間收到卡壓,瞬間造成腦供血缺乏引起的。)


圖8 椎動脈型頸椎病



(4)脊髓型頸椎病

脊髓型頸椎病的發病率佔頸椎病的12至20%,也是目前許多骨科和大夫非常頭痛的一種頸椎病類型,因為本病的影響十分嚴重,甚至可造成肢體癱瘓,脊髓型頸椎病致殘率高。

脊髓型頸椎病通常起病緩慢,以40至60歲的中年人為多。

脊髓型頸椎病的發病和嚴重程度,往往和有無頸椎管狹窄有很大關係。

臨床表現:

①多數患者首先出現一側或雙側下肢麻木、沉重感,隨後逐漸出現行走困難。上下樓梯時需要借力。嚴重者步態不穩、行走困難。患者雙腳有踩棉感。

②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、疼痛,雙手無力、不靈活,像寫字、繫扣等精細動作難以完成。嚴重者甚至不能自己進食。

③軀幹部出現感覺異常,患者常感覺在胸腹部、或雙下肢有如皮帶樣的捆綁感,同時下肢可有燒灼感、冰涼感。

部分患者出現排尿無力、尿頻尿急、尿不盡、尿失禁或尿瀦留等排尿障礙,大便密結等,性功能減退。


圖9 脊髓型頸椎病



(5)交感型頸椎病

由於椎間盤退變和椎體不穩定等因素,對頸椎周圍的交感神經末梢造成刺激,產生交感神經功能紊亂。

交感型頸椎病症狀繁多,多數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症狀,少數為交感神經抑制症狀,且往往會伴隨椎動脈型頸椎病症狀。

臨床表現:(相對較多,分部位共有五點)


①頭部症狀

-如頭暈或眩暈、頭痛或偏頭痛,睡眠差、記憶力減退、注意力不集中等。


②五官部症狀

-眼脹、乾澀或多淚、視力變化、視物不清等;

-耳鳴、聽力下降;

-鼻塞咽部異物感、口乾、聲帶疲勞等;

-味覺改變等。


③胃腸道症狀

-噁心、嘔吐、腹脹、腹瀉、消化不良等。


心血管症狀

-心悸胸悶、心律失常、血壓變化等。


⑤ 感官症狀

-面部或某一肢體多汗無汗、畏寒或發熱,有時感覺疼痛、麻木。


以上症狀往往與頸部活動有明顯關係,坐位或站立時加重,卧位時減輕或消失。

長時間低頭、在電腦前工作時間過長或勞累時症狀明顯,休息後好轉。


(6)混合型頸椎病

混合型頸椎病是指,頸椎間盤及椎間關節退變及其繼發改變,壓迫或刺激相鄰的脊髓、神經根、椎動脈、交感神經等兩種或兩種以上相關結構,引起一系列相應的臨床表現。

頸椎病的診斷條件和發病原因:

①診斷頸椎病需要具備以下條件:

-頸椎必須有退行性改變;

-有相應的臨床表現;

-臨床表現必須和影像學上所見相符合。

② 頸椎病與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分別:

-頸椎病是以枕後及頭頂痛為主;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以眩暈為主。

6 基本病理變化

-頸椎病的基本病理變化,是椎間盤的退行性變,頸椎位於頭顱與胸廓之間,頸椎間盤在承重的情況下要做頻繁的活動,容易受到過多的細微創傷和勞損而發病。

-其主要病理改變是:早期為頸椎間盤變性,髓核的含水量減少和纖維環的纖維腫脹、變粗,繼而發生玻璃樣變性,甚至破裂。

-頸椎間盤變性後,耐壓性能及耐牽拉性能減低。當受到頭顱的重力和頭胸間肌肉牽拉力的作用時,變性的椎間盤可以發生局限性或廣泛性向四周隆突,使椎間盤間隙變窄、關節突重疊、錯位,以及椎間孔的縱徑變小。

-由於椎間盤的耐牽拉力變弱,當頸椎活動時,相鄰椎骨之間的穩定性減小,出現椎骨間不穩,椎體間的活動度加大和使椎體有輕度滑脫,繼而出現後方小關節、頸椎關節和椎板的骨質增生,黃韌帶和項韌帶變性,軟骨化和骨化等改變。

-由於頸椎間盤向四周膨隆,可將其周圍組織(如前、後縱韌帶)及椎體骨膜掀起,而在椎體與突出的椎間盤及被掀起的韌帶組織之間形成間隙,稱「韌帶間盤間隙」, 其中有組織液積聚,再加上微細損傷所形起的出血,使這種血性液體發生機化,然後鈣化、骨化,於是形成骨贅。

-椎體前後韌帶的鬆弛,又使頸椎不穩定,更增加受創傷的機會,使骨贅逐漸增大。

-骨贅連同膨出的纖維環,後縱韌帶和由於創傷反應所引起的水腫或纖維疤痕組織,在相當於椎間盤部位,形成一個突向椎管內的混合物,就可能對脊神經或脊髓產生壓迫作用。頸椎關節的骨贅可從前向後突入椎間孔,壓迫神經根及椎動脈。

-椎體前緣的骨贅一般不會引起症狀,但文獻上也有這種前骨贅影響吞咽或造成嘶啞的報告。

-脊髓及神經根受壓後,開始時僅為功能上的改變,如不及時減輕壓力,逐漸會產生不可逆的變化,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。

-其次,由於頸椎病的許多病理改變與神經、血管等有密切關聯,增生等退行性改變往往是不可逆的。

-當病理改變影響到椎間孔、橫突孔後,由於這些部位本身的解剖特點(如椎動脈穿過橫突孔是其脊椎椎體所沒有的),可使臨床症狀十分明顯。

-因此,局部輕微的一點病理改變,都有可能導致或加重臨床症狀,這也是臨床上頸椎病易於復發的原因之一。

-此外,由於不良姿勢、體位、咽喉部的反復炎症、勞累、頭頸部扭傷等外界因素,沒有得到合理的處理和治療,或治療後改善或解除不徹底,也會導致復發。

7 臨床檢查

1 頸椎壓痛點檢查

-頸椎旁或棘突壓痛,壓痛位置一般與受累節段相一致。


2 頸椎活動範圍檢查

-進行前屈、後伸、側屈及旋轉活動的檢查,神經根型頸椎病者頸部活動受限比較明顯,而椎動脈型頸椎病者在某一方向活動時,可出現眩暈。


3 椎間盤擠壓試驗

-患者頭向患側傾斜,檢查者左手掌平放於患者頭頂部,右手握掌輕叩擊左手臂背側,如出現根性痛或麻木則為陽性。

-在神經根症狀較重者,則雙手輕壓頭部,即可出現疼痛、麻木表現或加劇。


4 椎間盤分離試驗

-患者坐位,雙手托住頭部並向上牽引,如出現上肢疼痛麻木減輕者,則為陽性。


5 神經根牽拉試驗(臂叢牽拉試驗)

-患者坐位,頭轉向健側,檢查者一手抵住耳後部,一手握住手腕向相反方向牽拉,如出現肢體麻木或放射痛即為陽性。


6 叩甲試驗

-右手輕托患者之前臂,一手中食指夾住其中指,用拇指叩擊中指指甲部,若出現陽性即四指屈曲反射,則說明頸部脊髓、神經損傷。


7 旋頸試驗

-又稱椎動脈扭曲試驗,病人坐位,做主動旋轉頸部活動,反復幾次。若出現嘔吐或突然跌倒,即為試驗陽性,提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。

8 治療

-頸椎病治療的根本原則,是促使頸椎恢復原有正常、穩定的生物力學結構,其中最主要的是恢復頸椎正常的生理曲度(前屈),絕大多數頸椎病患者通過姿勢調整,適當休息以及正確的頸肩背部肌肉鍛煉就能恢復。


1 牽引法

-頸部牽引是目前治療頸椎病較常見的方法之一,通過牽引力和反牽引力之間的相互平衡,使頭頸部相對固定於生理曲線狀態,從而使頸椎曲線不正的現象逐漸改變,但其療效有限。

-不恰當的反復牽引,可導致頸椎附着的韌帶鬆弛,加快退行性病變,降低頸椎的穩定性。

-目前研究發現,牽引無助於頸椎恢復正常的生物力學結構,甚至有拉直頸椎生理彎曲(前屈)的弊端,應當慎用。


2 理療法

-理療法是物理療法的簡稱。就是應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數,如聲、光、電、熱、磁等作用於人體,以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。

-其作用也較微弱,不能從根本上治療。

-經常理療易對皮膚產生燙傷,甚至導致癌變。


3 推拿法

-推拿法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治療時不用吃藥和打針,僅憑推拿醫生的雙手和簡單器械,在身體的一定部位或穴位,沿經絡循行的路線,氣血運行的方向,施以不同的手法,達到治療目的。

-但在急性期或急性發作期禁止推拿,否則會使神經根部炎症、水腫加重,疼痛加劇。

-若頸椎病伴有骨折、骨關節結構紊亂、骨關節炎、嚴重的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等,推拿可使骨質破壞,感染擴散,應禁此療法。


4 針灸法

-頸椎病的發生多由於風寒侵襲、氣血不和、經絡不通所致,因此針灸治療頸椎病的主要作用,是通過針灸達到舒筋活血的目的。

-針灸對本病有效率在90%左右。

-為驗證療效,有人以肌電圖觀察針灸對頸椎病的作用,發現隨着陽性體徵的消失,肌電圖靜息時的纖顫波、正相波消失,受損神經支配的肌肉肌力恢復正常,運動電位電壓亦趨向正常,證明效果是確切的。


5 手術法

-原理主要是減輕壓迫,消除刺激、增進穩定,防止進行性損害。

-但手術併發症與禁忌症較多,風險高,痛苦大,全身或局部的情況不適宜手術的患者,如年齡偏大、身體欠佳者,合併心腦血管病變或糖尿病,或者有麻醉禁忌症的患者不宜手術治療。


6 膏藥

-有「驅風寒」、「和氣血」、「壯筋骨」三大特點。

-中醫將其運用於治療骨質增生等骨科疾病,臨床結果表明,膏藥治療骨質增生,有驚人的神奇效果。

9 預防

-預防是防止頸椎病發病的重要內容之一。通常認為脊柱的椎間盤在發育至成人之後,即開始退行性變。事實上,每一個人的各椎間盤出現退行性變差異甚大。

-從年齡方面觀察,對無症狀的100例頸椎X線照片分析結果提示,椎間盤退變和骨質增生是隨年齡增長而增多的:

20歲以下組,2/20 人;

20至29歲組,2/20 人;

30至39歲組,4/20 人;

40至50歲以上組,16/20 人。

-嬰幼兒及青少年時期,脊柱外傷機遇最多,因此,頸椎病的預防,應從兒童時期開始。

-加強體質鍛煉,促使椎周軟組織強壯有力,有助增強脊柱的穩定性。

-注意防止外傷和糾正工作與生活中的不良姿勢。

-頸椎病的誘發因素除外傷外,常見的還有落枕、受涼、過度疲勞、強迫體位工作、姿勢不良及其他病症等。

-頸椎病的致病因素複雜,但總的可分為內因(體內因素)和外因(急慢性外傷),二者可互為因果。內因是致病的基礎。以下是外因方面的預防:

1 嚴防急性頭、頸、肩外傷:

-頭頸部跌撲傷、碰擊傷及揮鞭傷,均易發生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,直接或間接引起頸椎病,故應積極預防,一旦發生應及時檢查和徹底治療。

-有些外傷不易引起注意,例如坐車打瞌睡,遇到急刹車,頭部突然後仰,可造成頸椎揮鞭性損傷。

-有人生氣時隨意擰孩子耳朵,孩子為防禦而急性扭頸,或用巴掌打擊孩子後頭部等,均可引起頸肌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。

-嬰幼兒頸部肌肉尚不發達、頸軟,如過早抱起、或抱孩子姿勢不合適,甚易造成過伸性頸椎損傷。

-有些青少年體育運動不得要領,或不重視運動前的預備活動,如頂牛、頭頂立、前滾翻及騎頸娛樂等,均可造成運動損傷。

-防止外傷是預防脊柱退行性變的有力措施。一旦發生外傷,除治療軟組織損傷外,還要及時治療頸椎小關節錯位,以防止發展成為頸椎病。


2 糾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勢,防止慢性損傷:

-頸肩部軟組織慢性勞損,是發生頸椎病的病理基礎,生活中的不良姿勢是形成慢性勞損的主要原因之一,所以糾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勢,對預防頸椎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
-例如,有人喜歡俯臥,為了呼吸、只能將頭扭向一邊,這樣會發生1至4頸椎扭傷、頸軸側彎,達到無法代償時,就會出現頭昏、頭痛和眼、耳、鼻喉等症狀。

-由於損害頸椎的正常力學平衡,會加速各頸椎的椎間盤退變;有人平時姿勢尚好,但當看小說、看電視時, 習慣把頭靠在床欄杆上或沙發扶手上,造成屈頸屈背扭腰等,這樣會因脊柱椎間韌帶損傷,而致該段脊柱失穩。

-婦女帶孩子睡覺,常面向孩子側臥,如果枕頭不合身材高度,將置頸胸椎於強迫體位,形成側彎,可導致脊柱病。


3 睡姿良好對脊柱的保健十分重要:

-人體軀幹部、雙肩及骨盆部橫徑較大,側臥時,脊柱因床墊的影響而彎曲,如果長期偏重於某一側臥位,脊柱會逐漸側彎,輕者醒後腰背僵硬不適,需要起床活動方可恢復正常,重者可發展成脊柱病。

-睡眠應以仰臥為主,側臥為輔,要左右交替,側臥時左右膝關節微屈對置。

-俯臥、半俯臥、半仰臥或上、下段身體扭轉而睡,都屬不良睡姿,應及時糾正。

-頭應放於枕頭中央,以防落枕。

-脊柱病者應以木板床為宜,彈簧床對脊柱生理平衡無益。


4 預防慢性勞損:

-由於工作需要,有些工種需要特殊姿勢,或在強迫體位工作較長時間,如果不予重視,容易發生慢性勞損,並逐漸發展成脊柱病。

-例如長期看顯微鏡的人員、坑道作業人員、會計師、縫紉刺繡、牙科醫生、飛機的機械師、打字員、發報員等屈頸、斜頸、扭頸、聳肩工作者,以及長期伏案工作和學習的人,若不注意桌椅的高度與自己的身材相適應,又不重視業餘時間的平衡運動(與工作姿勢相反的姿勢鍛煉,如伏案工作者作伸懶腰動作),時間長了將會發生肩頸部軟組織負荷,不僅容易發生腰背軟組織勞損,而且可進一步發展成為頸、胸、腰椎關節功能紊亂。

-預防慢性勞損,除空閒或業餘時間作平衡運動外,還可根據不同的年齡和體質條件,選擇一定的運動項目,做增強肌力和增強體質的鍛煉。

-乘車中睡眠,急刹車時,極易造成頸椎損傷,故應儘量防止。

-游泳者在淺水處跳水,經常有造成頸椎嚴重撞傷者,故跳水應到深水處。


5 老年人的預防:

-50歲以上人士,脊柱多有退行性改變,因此更應重視預防脊柱病的發生。

-天氣寒冷時要注意頸腰部保暖,減少縮頸、聳肩、彎腰等不良姿勢,冬季應注意防止頸肩受寒,尤其睡眠時頸肩部要保暖,以避免因冷刺激而生落枕,誘發頸椎病和肩周炎。

-與人談話、看電視、看電影或看書報,要盡可能正面注視,不要過度扭屈頸部。

-總之,要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、正直,防止因姿勢不良而誘發頸椎病。

-近年來,國內外研究證明,危及中老年生命的心血管、腦血管疾病及各種慢性病與脊柱相關,故作為老年人預防脊柱病,亦能達到預防高血壓、冠心病、心律失常、腦血管等病的作用。


6 枕頭:

-枕頭是睡眠時維持頭頸正常位置的主要工具,「正常」位置是指維持頭頸段本身的生理曲線,這個重量曲線既保證頸椎外在的肌肉平衡,又保持椎管內的生理解剖狀態。因此一個理想的枕頭,應是符合頸椎生理曲度要求的,高度以8至15cm為宜,或按公式計算:(肩寬-頭寬) ÷ 2。

-枕頭切忌「高枕無憂」,過高的枕頭會破壞頸椎的自然彎曲度,使頸後的肌群和韌帶緊張、僵硬。

-如果早上起來感覺脖子忽然變得僵硬,活動不便,可能與枕頭過高有關。

-枕頭過低,會使下頜自然上抬,咽喉受到壓迫,口腔裡的懸雍垂自然下垂,阻塞呼吸道。尤其是在吸氣的時候,口腔後上方的那塊軟齶發生振動,隨着空氣的進入,發出「呼嚕呼嚕」的打鼾聲。所以如果經常聽到有人抱怨你打呼嚕的話,可以試試在頭下放一塊厚毛巾,增加枕頭的高度。

-枕頭太軟,頭部就會深陷其中,血流過於集中,血管壁壓力增大,面部肌肉受力,致使早上起來眼睛腫腫的,還會感到輕微頭疼。

-過硬的枕頭會使頸動脈受壓,血液循環不暢,繼而引發大腦缺氧、微循環局部障礙,缺氧的直接反應就是唾液分泌增加,並長時間習慣性張嘴呼吸。如果老是發現枕巾上濕乎乎的一大片,就要考慮換一個柔軟的枕頭。

10 康復運動操

1 準備姿勢

-兩腳分開與肩同寬,兩臂自然下垂,全身放鬆,兩眼平視,均勻呼吸,站坐均可。


2 雙掌擦頸

-十指交叉貼於後頸部,左右來回摩擦100 次。

3 左顧右盼

-頭先向左、後向右轉動,幅度宜大,以自覺痠脹為好,30次。


4 前後點頭

-頭先前再後,前俯時頸項儘量前伸拉長30次。


5 旋肩舒頸

-雙手置兩側肩部,掌心向下,兩臂先由後向前旋轉20至30次,再由前向後旋轉20至30次。


6 翹首望月

-頭用力左旋、並儘量後仰,眼看左上方5秒鐘,復原後,再旋向右,看右上方5秒鐘。


7 雙手托天

-雙手上舉過頭,掌心向上,仰視手背5秒鐘。


8 放眼觀景

-手收回胸前,右手在外,勞宮穴相疊,虛按膻中,眼看前方5 秒鐘,收操。

11 中醫中藥治療頸椎病

1 寒濕阻絡型(頸型和神經根型)

症狀:頭痛或後枕部疼痛,頸僵,轉側不利,一側或兩側肩臂及手指痠脹痛麻;或頭疼牽涉至上背痛,肌膚冷濕,畏寒喜熱,頸椎旁可觸及軟組織腫脹結節。舌淡紅,苔薄白,脈細弦。

治法:溫經活血,祛寒除濕,通絡止痛。

方藥:蠲痹湯加葛根湯。

當歸、羌活、薑黃、白芍、黃芪、防風各45克、炙甘草 15克、葛根30至60g,桂枝20克、麻黃、川芎各12克,全蠍粉6克沖服。


2 氣血兩虛夾瘀型(椎動脈型頸椎病)

症狀:頭昏,眩暈,視物模糊或視物目痛,身輭乏力,納差,頸部痠痛,或雙肩疼痛。舌淡紅或淡胖,邊有齒痕。苔薄白而潤。脈沉細無力。

治法:益氣養血,醒腦寧神,活血通絡。

方藥:補陽還五湯加血府逐瘀湯。

黃芪120克,當歸、生地各9克,桃仁12克,紅花9克,枳殼、赤芍各6克,柴胡、甘草各3克,桔梗、川芎各 4.5克,牛膝10克。


3 氣陰兩虛夾瘀型(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)

症狀:眩暈反復發作,甚者一日數十次,即使臥床亦視物旋轉,伴噁心,嘔吐,身輭乏力,行走失穩,或心悸,氣短,煩躁易怒,咽乾口苦,眠差多夢等。舌紅、 苔薄白或微黃而乾,或舌面光剝無苔,舌下靜脈脹大。脈沉細而數,或弦數。

治法:益氣養陰,安神醒腦,調和氣血。

方藥:三甲複脈湯加味。

炙甘草、乾地黃、白芍各18克,麥冬15克,阿膠、麻仁各9克,牡蠣15克,生鱉甲、生龜板各30克,天麻9克,丹參、地龍各15克,葛根30至60克。


4 脾腎陽虛夾瘀型(脊髓型頸椎病手術後遺症或久治不癒者)

症狀:四肢不完全癱(硬癱或軟癱),大小便失禁,畏寒喜暖,飲食正常或納差。舌淡紅,苔薄白或微膩,脈沉細弦,或沉細弱。

治法:補腎健脾,溫經和陽,強筋健骨。

方藥:地黃飲子加味。

熟地18克,雲苓、山萸肉、肉蓯蓉各12克,巴戟、石斛、麥冬各10克,菖蒲、鹽杜仲、炙遠志各9克,五味子、龜板膠、鹿角膠、砂仁各6克,肉桂、熟附片、薄荷、炙甘草各5克,生薑3片,大棗5枚。

圖1 頸椎病一

圖2 頸椎病二

圖3 頸椎間盤症狀圖解

圖4 頸椎間盤

圖5 頸型頸椎病

圖6 八對頸椎神經(正面)

圖7 八對頸椎神經(背面)

圖8 椎動脈型頸椎病

圖9 脊髓型頸椎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