腹瀉

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、肛門不適、失禁等症狀。

防治都巿常見病

大綱

1 腸道基本知識

2 腹瀉基本知識

3 常見的腹瀉及病因

4 腹瀉診斷

5 腸易激綜合症

6 中醫治泄瀉

1 腸道基本知識

小腸

結 構


◆ 小腸(small intestine),全長5至7米,一般根據形態和結構變化分為三段,分別為:

⧫ 十二指腸(duodenum)

⧫ 空腸(jejunum)

⧫ 回腸(ileum)


◆ 十二指腸

⧫ 位於腹腔的後上部,全長25釐米。

⧫ 它的上部(又稱球部)連接胃幽門,是潰瘍的好發部位。

⧫ 肝臟分泌的膽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,通過膽總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腸上的開口,泄排到十二指腸內以消化食物。

⧫ 空腸連接十二指腸,佔小腸全長的五分之二,位於腹腔的左上部。

⧫ 回腸位於右下腹,佔小腸全長的五分之三。

⧫ 空腸和回腸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。

⧫ 回腸末端與盲腸交界連接大腸。


圖1 小腸位置及功能

圖2 肝、膽、脾、胃、大腸、小腸


小 腸 是 吸 收 的 主 要 部 位


◆食物經過在小腸內的消化作用,已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。

◆食物在小腸內停留的時間較長,一般是3至8小時,這提供了充分吸收時間。

◆小腸是消化管中最長的部份,是主要的吸收器官。

◆小腸絨毛是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部位。

◆小腸黏膜形成許多環形皺褶和大量絨毛突入腸腔,使小腸黏膜的表面積增加600倍,達到200平方米左右。小腸的巨大吸收面積有利於提高吸收效率。


小 腸 的 分 泌 功 能


◆小腸的分泌功能主要是由小腸壁黏膜內的腺體(十二指腸腺和腸腺)完成的。

◆正常人每天分泌1至3升小腸液。

◆小腸液的成分比較複雜,主要含有多種消化酶、脫落的腸上皮細胞以及微生物等。

◆所含有的各種消化酶中,有腸啟動酶、澱粉酶、肽酶、脂肪酶以及蔗糖酶、麥芽糖酶和乳糖酶等。

◆這些酶有助進一步分解各種營養成分,成為最終可吸收的產物。


腸 道 的 神 經 系 統 超 乎 想 像


◆腸壁上附着兩層由神經細胞和神經束組成的網狀結構,薄如蟬翼。

◆腸道神經系統有一億個以上的神經元,其數目甚至比脊髓的神經元還多。

◆腸道神經系統(腹腦),和中樞神經系統(大腦)一樣的複雜、敏銳、纖細,它能夠獨立運作,自主判斷,發號施令,也是人體消化器官的總開關。

◆這個總開關不僅能分析營養成分、鹽分以及水分,而且能對吸收和排泄進行調控,並可以精確平衡抑制型與激動型神經傳遞物、荷爾蒙以及保護性分泌物。

◆一個人的消化器官在75年中,大約要通過30多噸的營養物質和五萬多升的液體,飲食的通過全由腹腦高智慧地操縱着。

◆腹腦能分析成千上萬種化學物質的成分,並使人體免受各種毒物和危險的侵害。

◆腸道是人體中最大的免疫器官,它擁有人體70%的防禦細胞,大量的防禦細胞與腹腦相通。

◆當毒素進入身體時,腹腦最先察覺,然後立即向大腦發出警告信號,人們馬上意識到腹部有毒素,接着採取行動:嘔吐、痙攣或排泄。

圖3 腸道解剖 -- 一億以上神經細胞分布於此,僅次大腦。


小 腸 腫 瘤 發 生 率 低


◆小腸與結腸之長度比為4∶1,黏膜面積比為10∶1,但二者腫瘤發生率比值大致為1∶40。

◆小腸腫瘤發生率低的原因:

⧫ 腸內容物為鹼性且通過較快,減少了腸黏膜與致癌物質的接觸和機械性刺激。

⧫ 小腸內細菌量少,因而致癌物質的形成減少。

⧫ 存在保護性酶,使潛在的致癌物質被解毒。

⧫ 含有高濃度的免疫球蛋白A,可中和潛在的致癌病毒。

⧫ 胚胎發育中,腸的形成較晚,避免不典型組織的種入。

大腸

結 構 和 功 能


◆大腸是人體消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,為消化道的下段。

⧫ 成人大腸全長約1.5m。

⧫ 起自回腸,包括盲腸、升結腸、橫結腸、降結腸、乙狀結腸和直腸六部分。

⧫ 全程形似方框,圍繞在空腸、回腸的周圍。

◆主要功能是進一步吸收糞便中的水分、電解質和其他物質(如氨、膽汁酸等),形成、貯存和排泄糞便。


圖4 大腸的六個部分


大 腸 液 的 分 泌 和 細 菌 的 活 動

大腸黏膜的上皮和大腸腺均含有許多分泌黏液的杯狀細胞。

⧫ 黏液能保護腸黏膜和潤滑糞便,使糞便易於下行。

⧫ 黏液可保護腸壁防止機械損傷,免遭細菌侵蝕。

⧫ 結腸還分泌碳酸氫鹽,故大腸液呈鹼性(pH8.3至8.4)。

大腸內細菌構成一個巨大而複雜的生態系統,對於維持人體正常的內環境穩定,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
⧫ 大腸內細菌主要來自食物和大腸內的繁殖。

⧫ 大腸內的酸鹼度和溫度對細菌的繁殖極為適宜,故細菌在此大量繁殖。

⧫ 細菌中含有酶,能使纖維素和糖類分解或發酵,還可使脂肪分解成脂肪酸、甘油和膽鹼等,使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、肽、氨、硫化氫、組織胺和吲哚等,因此糞便有臭味。

⧫ 結腸中的細菌,還能合成微量的維生素B族複合物和維生素K,對人體代謝和維持某些功能具有重要作用。


排 便 反 射


◆排便是一種反射活動。

⧫ 糞便入直腸時,刺激直腸壁內的感受器,衝動沿盆神經和腹下神經中的傳入纖維,傳至脊髓腰骶部的初級排便中樞,並同時上傳至大腦皮層,引起便意。


◆視條件許可與否,由大腦皮層控制便意。

⧫如果排便反射經常被抑制,就逐漸使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,失去正常的敏感性。

⧫糞便在大腸中停留過久,會因過多的水份被吸收而變得乾硬,結果不易排出,這是產生便秘的最普通的原因之一。


◆排便的另一種異常現象是,當直腸黏膜由於炎症而敏感性增高時,腸內只有少量糞便、黏液就可以引起便意和排便反射,在排便後總有未盡的感覺,臨床上稱這種現象為「裡急後重」,常見於痢疾或腸炎時。

2 腹瀉基本知識

◆腹瀉是一種常見症狀,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,糞質稀薄,水分增加,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,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、黏液。

◆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,個別人每日排便2至3次或每2至3日一次,糞便的形狀正常,每日排出糞便的平均重量為150至200g,含水分60至75%。

腹 瀉 特 點

⧫ 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、肛門不適、失禁等症狀。

腹 瀉 分 急 、 慢 性 兩 類 :

急性腹瀉:發病急劇,病程在2至3周之內。

慢性腹瀉: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,或間歇期在2至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。


發 病 機 理

◆正常人每24小時有大量液體和電解質進入小腸。

⧫ 來自飲食的約2公升。

⧫ 來自唾液腺、胃、腸、肝、胰分泌約7公升。

⧫ 總計在9公升以上,主要由小腸吸收。


◆每日通過回盲瓣進入結腸的液體約2公升。

⧫ 其中90%被結腸吸收。

⧫ 隨糞便排出體外的水分不到200ml。


◆水穿過腸上皮的吸收和分泌是被動方式進行。而Na+和Cl-或其他溶質如糖和氨基酸的吸收和分泌,是按主動方式進行的。

⧫ 需要鈉泵(K+,Na+-ATP酶)供給能量。

⧫ Na+是主動吸收的主要離子。

⧫ 而Cl-是主動分泌的主要離子。

⧫ 水伴隨Na+的吸收而吸收,伴隨Cl-的分泌而分泌。當胃腸道發生障礙,即可發生腹瀉。

3 常見的腹瀉及病因

高滲性腹瀉

◆正常人的食糜經過十二指腸進入空腸後,其分解產物已被吸收或稀釋,電解質含量已趨穩定,故空、回腸內容物呈等滲狀態,其滲透壓主要由電解質構成。

◆如攝入的食物(主要是碳水化合物)或藥物(主要是二價離子如Mg2+或SO42-)是濃縮、高滲而又難消化和吸收的,這就使血漿與腸腔之間的滲透壓差增大→血漿中的水分透過腸黏膜進入腸腔→直到腸內容物被稀釋成等張為止→腸腔記憶體留的大量液體刺激腸運動而引起腹瀉。

高 滲 性 腹 瀉 病 因


1 高滲性藥物

◆瀉藥硫酸鎂,制酸藥氧化鎂、氫氧化鎂。

◆脫水劑甘露醇,降氨藥乳果糖等。


2 高滲性食物

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,由於水解酶缺乏或其他原因不被腸黏膜吸收。

◆乳糖酶缺乏最常見,表現為攝入牛奶及其乳製品後發生水瀉。


腹 瀉 的 特 點


1 禁食或停藥後腹瀉停止。

2 腸腔內滲透壓>血漿內滲透壓。

3 糞便中含有大量未消化或吸收的食物或藥物。

吸收不良性腹瀉

◆許多疾病致彌漫性腸黏膜損傷和功能改變,導致吸收不良性腹瀉。


病 因


1 腸黏膜吸收功能減損

◆主要是腸黏膜病變,可見腸絨毛變形,比正常粗短或萎縮,微絨毛雜亂或消失。如熱帶性口炎性腹瀉、成人乳糜瀉等。


2 腸黏膜面積減少

◆小腸被切除75%以上或僅剩120cm,可致短腸綜合症。

◆回腸末段切除或病損時,膽鹽吸收障礙,可致脂肪吸收不良。

3 細菌在小腸內過度生長

◆屬於盲袢綜合症性質,細菌分解結合膽鹽,影響微膠粒形成,導致脂肪瀉。


4 腸黏膜瘀阻性充血

◆常見於門靜脈高壓和右心衰竭,腸黏膜充血水腫可引起吸收不良和腹瀉。

分泌性腹瀉

◆腸道分泌主要是黏膜隱窩細胞的功能,吸收則靠腸絨毛腔面上皮細胞的作用,當分泌量超過吸收能力時可致腹瀉。


刺 激 腸 黏 膜 分 泌 的 因 素

1 細菌的腸毒素,如霍亂弧菌、大腸桿菌等的毒素。

2 神經體液因數,如血管活性腸肽、血清素等。

3 免疫炎性介質:如前列腺素、白三烯等。

4 去污劑:如膽鹽和長鏈脂肪酸,通過刺激陰離子分泌和增加黏膜上皮通透性而引起分泌性腹瀉。

⧫ 各種通瀉藥如蓖麻油、蘆薈、番瀉葉等也屬於此類。


分 泌 性 腹 瀉 病 因

1 自服通便藥。

2 各種腸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。

3 小腸淋巴瘤。

4 回腸末端疾病或切除:膽鹽重吸收減少,腸內膽鹽過多,刺激分泌。


分 泌 性 腹 瀉 特 點

1 腸黏膜組織學基本正常。

2 腸液與血漿的滲透壓相同。

3 糞呈水樣、量大、無膿血。

4 禁食並不減輕。

滲出性腹瀉

◆腸黏膜炎症時滲出大量黏液、膿、血,可致腹瀉。

病 理 生 理

1 炎性滲出物可增高腸內滲透壓。

2 如腸黏膜有大面積損傷,電解質、溶質和水的吸收發生障礙。

3 黏膜炎症可產生前列腺素→刺激分泌,增強蠕動→引起腹瀉。

滲 出 性 腹 瀉 病 因

1 感染炎症,來自侵入性病原體和其細胞毒,如沙門氏菌屬等。

2 缺血性腸炎。

3 腸放射損傷。

4 膿瘍形成,如憩室炎。


滲 出 性 腹 瀉 特 點

1 糞便含有黏液和血,結腸炎症多有肉眼黏液膿性便,如有潰瘍或糜爛,往往帶有血液。

2 腹瀉和全身症狀的嚴重程度取決於腸受損程度。

急性腹瀉

◆病程多不超過3周,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。


1 食 物 中 毒

⧫ 多表現為非炎症性腹瀉。


2 腸 道 感 染


⑴病毒感染

⧫ 如腸腺病毒感染,可發生小腸非炎症性腹瀉。


⑵細菌感染

⧫ 如侵入性大腸桿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可致結腸炎,產生膿血腹瀉。


⑶寄生蟲感染

⧫ 阿米巴原蟲。


⑷旅行者腹瀉

⧫ 是旅途中或旅行後發生的腹瀉,多數為感染所致。


⑸藥物引起的腹瀉

⧫ 瀉藥、抗菌藥、降壓藥等,在服藥期間發生腹瀉。

慢性腹瀉

◆病期多超過2個月以上。


1 腸 道 感 染 性 疾 病

⑴慢性阿米巴痢疾。

⑵慢性細菌性痢疾。

⑶腸結核。

⑷梨形鞭毛蟲病、血吸蟲病。

⑸腸道念珠菌病。

2 腸 道 非 感 染 性 炎 症

⑴炎症性腸炎(克隆病和潰瘍性結腸炎)。

⑵放射性腸炎。

⑶缺血性腸炎。


3 腫 瘤

◆大腸癌、結腸腺瘤病(息肉)、小腸惡性淋巴瘤、胃泌素瘤、類癌、腸血管活性腸肽瘤等。


4 小 腸 吸 收 不 良


⑴ 原 發 性 小 腸 吸 收 不 良

⧫ 熱帶性口炎性腹瀉、成人乳糜瀉。

⑵ 繼 發 性 小 腸 吸 收 不 良

⧫ 胰消化酶缺乏,如慢性胰腺炎、胰腺癌、胰瘺等;

⧫ 雙糖鎂缺乏,如乳糖不耐受症等;

⧫ 膽汁排出受阻和結合膽鹽不足,如肝外膽道梗阻,肝內膽汁鬱積,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等。

⧫ 小腸吸收面減少:小腸切除過多(短腸綜合症)、近段小腸-結腸吻合或瘺道等。

⧫ 小腸浸潤性疾病:系統性硬化症。


5 運 動 性 腹 瀉

◆腸蠕動紊亂(多數為加速)引起,如腸易激綜合徵、胃大部分切除術後、迷走神經切斷後、部分性腸梗阻、甲亢、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。


6 藥 源 性 腹 瀉

⑴瀉藥如酚酞、番瀉葉等。

⑵抗生素如新黴素等。

⑶降壓藥如利血平,呱已啶等。

⑷肝性腦病用藥,如乳果糖等。

4 腹瀉診斷

㈠ 病 史 和 臨 床 表 現


1 年齡、性別、籍貫、職業

◆如乳糖酶缺乏從兒童期起病。

◆功能性腹瀉、潰瘍型腸結核多見於青壯年。

◆血吸蟲見於流行區。

◆結腸癌多見於老年人。

◆要注意詢問不潔飲食史、 服藥史、旅行、及手術史等。


2 起病與病程

◆起病急劇伴有發熱,腹瀉頻繁者多考慮腸道感染引起的急性腹瀉、炎症性腸病。

◆腸激惹綜合症、吸收不良綜合徵和結腸憩室炎等引起的腹瀉,可長達數年、數十年之久,且呈間斷性發作。


3 排便情況

◆直腸和乙狀結腸病變,便意頻繁、裡急後重,每次排糞量少,甚至只排少量氣體和黏液、糞色較深、多呈黏凍狀、可混有血液。

◆小腸病變的腹瀉無裡急後重,糞便如液狀、色較淡。

◆小腸吸收不良者,糞呈油膩狀、多泡沫,含食物殘渣、有惡臭。如有腹痛,多為間歇性絞痛伴腸鳴音亢進。

◆慢性痢疾、血吸蟲病、潰瘍性結腸炎、直腸癌等腹瀉每日排便數次,糞便常帶膿血。

◆潰瘍型腸結核常有腹瀉與便秘交替現象。

◆腸激惹綜合症(IBS)的功能性腹瀉多在清晨起床後和餐後發生,每日2至3次,糞便有時含大量黏液。



㈡ 實 驗 室 檢 查

◆常規化驗:新鮮糞便檢查是診斷急、慢性腹瀉的重要步驟。

◆可發現出血、膿細胞、原蟲、蟲卵、脂肪滴、未消化食物等。

㈢ 影 像 診 斷

1 X線鋇劑、鋇劑灌腸檢查和腹部平片可顯示胃腸道病變、運動功能狀態、膽石、胰腺或淋巴結鈣化。CT用於消化道腫瘤的檢查。


2 內窺鏡檢查:直腸鏡和乙狀結腸鏡可觀察相應腸段的病變。


3 B型超聲波:為無創傷和無放射性檢查。


小 知 識

⧫ 膽汁中的膽鹽(bile salt)是肝細胞分泌的膽汁酸與甘氨酸或牛磺酸結合形成的鈉鹽或鉀鹽,能啟動脂肪酶幫助脂肪乳化,使脂肪滴變得更小,有助於脂肪的消化和吸收。

5 腸易激綜合症

◆腸易激惹綜合症是胃腸道功能紊亂中最常見的一種,多見於青壯年。

◆患者主要出現腸道症狀,如腹痛、腸鳴、腹瀉、便秘。

◆發病與情緒有明顯的關聯。

◆經常是腹瀉和便秘交替,

⧫發病時突然出現腹痛、肚子咕咕叫、腹瀉,糞便呈糊狀或水狀,排便後肚痛消失。

⧫幾天以後肚痛、腹瀉消失,又出現便秘問題,而又缺乏形態學和生化異常改變可資解釋的症候群。

◆腸易激綜合症多是由工作及精神壓力引起,導致腸胃出現不正常蠕動,形成腹痛、腹瀉、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出現、糞便帶有黏液或稀爛等。

◆此外,不良的飲食習慣、吸煙飲酒、飲用過量咖啡和缺乏運動,也會增加發病機會及加重病情。


腸 易 激 綜 合 症 - - 診 斷 標 準


腹痛及有以下其中兩項症狀:

⧫ 便後腹痛紓緩;

⧫ 排便次數增加;

⧫ 糞便稀爛;

⧫ 腹脹;

⧫ 感覺排便不清;

⧫ 糞便帶有黏液。

帶有上述至少三項症狀,即可能患有腸易激綜合症。

6 中醫治泄瀉

泄瀉定義

⧫ 大便次數增多,糞質清稀,甚至大便如水樣為特徵的病證。

病名釋義

1 泄 瀉

明·孫一奎【醫旨緒餘】

⧫ 糞出少而勢緩者,為泄,若漏泄之謂也;糞大出而直下不阻者,為瀉,傾瀉之謂也。


2 濕 瀉

⧫ 又稱洞泄,濡瀉,是因水濕阻於腸胃,脾虛不能運化水濕,大便稀溏,胸悶身重,苔膩脈濡。

【內經】濕勝則濡泄;長夏善病洞泄寒中。


3 飧 泄

大便清稀,並有不消化食物殘渣。

【內經】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。


4 注 泄

⧫ 大便如水注,向下傾注。

【內經】太陰之勝,濕化乃見,善注泄。

5 暑 泄

⧫ 感受暑熱之邪而引起的泄瀉。

【時病論】長夏暑濕之令,有人患泄瀉者,每多暑瀉也。


6 鶩 泄

⧫ 泄瀉便如鴨糞。

【金匱鈎玄】鶩泄者,所以澄徹清冷,小便清白,濕兼寒也。

泄瀉沿革

◆本病始於【內經】,稱為泄,並有濡泄、洞泄、飧泄等名稱,且對本病的病因病機有較全面的論述。


◆【難經】提出五泄:泄有五,其名不同,有胃泄、脾泄、小腸泄、大腸泄及大瘕泄。


◆漢・張仲景列專章進行論述,統稱下利,實際包括痢疾和泄瀉。

◆ 宋以後將泄瀉與痢疾分開,並沿用泄瀉之名至今。


◆【景岳全書】

⧫ 凡泄瀉之病,多由水穀不分,故以利水為上策。

治泄九法

◆明・李中梓【醫宗必讀】提出著名的治泄九法:

1 淡滲:使濕從小便而去。

2 升提:鼓舞胃氣上騰,則注下自止;陷者舉之。

3 清涼:用苦寒滌熱;熱者清之。

4 疏利:包括袪除痰凝、氣滯、食積、水停;實則瀉之,通因通用。

5 甘緩:用於瀉利不止,急迫下趨;急者緩之。

6 酸收:用於久瀉氣散不收;散者收之。

7 燥脾:用於脾虛運化不及,水穀不分;虛者補之。

8 溫腎:用於火衰不能生土;寒者溫之。

9 固澀:用於久瀉滑腸;滑者澀之。

病因病機

病 因


1 感 受 外 邪

◆以寒、濕、暑、熱為常見,其中以濕邪為多見。

◆【時病論】

-泄瀉之病,屬濕為多,濕侵於脾,脾失健運,不能滲化,致闌門不克泌別清濁,水穀併入大腸而成泄瀉矣。


2 飲 食 所 傷

◆由飲食過量,宿食內停;或過食肥甘,呆胃滯脾;或多食生冷,誤食不潔之物,損傷脾胃。

◆【景岳全書】

-飲食不節,起居不時,以致脾胃受傷,…乃致合污下降而瀉利作矣。

3 情 志 失 調

◆憂思惱怒,精神緊張,以致肝鬱犯脾。

◆ 清·羅國綱【羅氏會約醫鏡】

-木旺侮土,土虧不能制水,其病在肝,宜平肝乃可補土。


4 脾 胃 虛 弱

◆長期飲食不節,飢飽失調;或勞倦內傷,久病體虛;或素體脾胃虛弱,不能受納、運化水穀。


5 命 門 火 衰

◆年老體弱,腎氣不足;或久病之後,腎氣受損,脾失溫煦,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。


病 機

- 泄瀉的病變主要在脾胃,其主要病理因素為濕,發病的關鍵在於脾虛濕勝,病機演變見附表:


表 1 泄瀉的病機演變

辨證要點

1 辨 輕 重 緩 急

(1) :泄瀉而飲食如常。

(2) :瀉而不能食,形體消瘦,或暴泄無度,或久泄滑脫不禁。

(3) :慢性泄瀉,發病緩,病程長,常以脾虛為主。


(4) :急性泄瀉,發病急,病程短,常以濕盛為主。


2 辨 寒 熱 虛 實


(1) :糞質清稀如水,腹痛喜溫,完穀不化。

(2) :糞便黃褐,臭味較重,瀉下急迫,肛門灼熱。

(3) :腹痛不甚且喜按,小便利,口不渴。

(4) :病勢急,脘腹脹滿,腹痛拒按,瀉後痛減,小便不利。

治療原則

◆ 以運脾化濕為原則。


◆ 暴瀉以濕為主,重用化濕,佐以分利。

久瀉以脾虛為主,當予健脾。

暴瀉不可驟用補澀;

久瀉不可分利太過。

證治分類

1 寒 濕

特點:

(1)泄瀉清稀如水,腹痛腸鳴。

(2)多兼風寒表證。

治法:解表散寒,芳香化濕。

主方:藿香正氣散

2 濕 熱

特點:

(1) 腹痛泄瀉,肛門灼熱。

(2)濕熱證:煩熱口渴,小便短黃,苔黃膩,脈滑數。

治法:清熱利濕

主方:葛根芩連湯


3 食 滯 腸 胃

特點:

(1)腹痛腸鳴,瀉下糞便如敗卵。

(2)傷食病史及證候:噯腐酸臭。

治法:消食導滯

主方:保和丸

4 肝 氣 乘 脾

特點:

(1)多有反復發作的病史,每因情志因素而發病。

(2)肝氣不舒證:胸脅脹悶,噯氣,脈弦等。

治法:抑肝扶脾

主方:痛瀉要方


5 脾 胃 虛 弱

特點:

(1)大便時溏時瀉,進食油膩之物即作。

(2)脾氣虛證:脘脹食少,倦怠乏力。

治法:健脾益胃

主方:參苓白術散

6 腎 陽 虛 衰

特點:

(1) 五更瀉

(2) 腎陽虛證:形寒肢泠,腰膝痠輭。

治法:溫腎健脾,固澀止瀉。

主方:四神丸

臨證參考

(一) 治 療 急 性 泄 瀉 注 意 點

1 暴瀉不可驟用補澀;

2 急開支河,分利濕邪;

3 慎用苦寒,中病即止。

(二) 治 療 慢 性 泄 瀉 注 意 點

1 升舉清陽,風藥勝濕;

2 分利太過,恐傷陰液;

3 補虛不可純用甘味;

4 久瀉大瀉傷陰,切忌妄投膩補;

5 瀉久緩圖,藥食同施。

圖1 小腸位置及功能

圖2 肝、膽、脾、胃、大腸、小腸

圖3 腸道解剖

圖4 大腸的六個部分

表 1 泄瀉的病機演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