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宮內膜異位症

子宮內膜在子宮被覆面以外的地方生長繁殖,本症在女性的發生率約為10%。

防治都巿常見病

大綱

1 定義

2 病因

3 病理

4 臨床表現

5 診斷標準

6 程度區分

7 鑒別診斷

8 藥物治療

9 手術治療

10 中醫藥治療

1 定義

-子宮內膜異位症(endometriosis)是指,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,在子宮被覆面以外的地方生長繁殖而成的一種婦科疾病。

-這種異位的內膜在組織學上,不但有內膜的腺體,且有內膜間質圍繞。

-在功能上,隨月經周期(雌激素變化)而變化,但僅有部分受孕激素影響,能產生少量「月經」而引起種種臨床表現。

-子宮內膜異位症(EM)在發達國家婦女總人群中的發生率約為10%。


圖1 子宮內膜異位部位

2 病因

現代醫學研究對此病有以下五方面的說法:

1 子 宮 內 膜 種 植 學 說

-Sampson最早提出,月經期脫落的子宮內膜碎片,隨經血逆流經輸卵管進入腹腔,種植於卵巢和鄰近的盆腔腹膜,並繼發生長和蔓延,發展成子宮內膜異位症,說明經血逆流可致子宮內膜種植。

-某些婦科手術後,傷口附近出現子宮內膜異位症,是手術者將子宮內膜,帶至切口,造成醫源性種植。


2 淋 巴 及 靜 脈 播 散 學 說

-在盆腔靜脈或淋巴結中發現存在子宮內膜組織。

-在遠離盆腔部位的器官如肺、手、大腿的皮膚和肌肉發生的子宮內膜異位症,可能是淋巴或靜脈播散的結果。


3 體 腔 上 皮 化 生 學 說

-卵巢的生發上皮、盆腔腹膜、胸膜均起源於體腔上皮,淋巴及靜脈播散,反復受經血、荷爾蒙或慢性炎症的刺激,可以化生為子宮內膜樣組織,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症。


4 免 疫 學 說

-有人認為,在婦女免疫功能正常的情況下,月經期經輸卵管流入腹腔的內膜細胞,可為免疫系統所殺滅。

-若局部免疫功能不足,或逆流腹腔內的內膜細胞數量過多時,免疫系統不足以將之殺滅,即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症。

-實驗結果表明,在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血清中,lgG及抗子宮內膜自身抗體較對照組明顯增加,其子宮內膜中的lgG及補體C3沉積率,亦高於正常婦女,故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,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。

-目前認為,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,既可有體液免疫,即B細胞應答反應增強,亦可有細胞免疫,即T細胞免疫功能不足。


5 遺 傳 因 素

-Simpson提出,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一級親代(女性)中患有同病者,明顯高於對照組,然而並未有發現與該病相關的特異性HLA抗原存在。


圖2 子宮內膜細胞擴散

圖3 異物與免疫細胞團隊之戰

3 病理

1 內 在 性 子 宮 內 膜 異 位 症

-內膜由基底部向肌層生長,局限於子宮,故又名子宮腺肌病。

-異位的子宮內膜,常彌散於整個子宮肌壁,由於內膜侵入,引起纖維組織及肌纖維的反應性增生,使子宮一致性脹大,但很少超過如三個月妊娠胎兒頭大者。

-不均勻或局灶型分佈者,一般以後壁多見,由於局限在子宮一部分,往往使子宮不規則增大,酷似子宮肌瘤。

-切面可見增生的肌組織,亦似肌瘤呈漩渦樣結構,但無肌瘤所具有與周圍正常肌纖維分開的包膜樣組織。

-病灶中間有軟化區,偶可見到散在的、含有少量陳舊積血的小空腔。

-鏡檢所見的內膜腺體與子宮內膜腺體相同,其周圍由內膜間質所包繞。

-異位內膜隨月經周期而改變,但分泌期改變不明顯,表示異位的內膜腺體受孕激素影響較小。


2 間 質 性 子 宮 內 膜 異 位 症

-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特殊類型,較少見。

-異位的內膜僅有內膜間質組織,或子宮內膜侵入肌層後,間質組織發展的範圍及程度,遠遠超過腺體成分。

-一般子宮一致性增大,異位細胞散佈於肌層,或集中在某一區域。

-色黃,常具有彈性橡皮樣硬度,較肌瘤軟。

-在切面往往可以看到索狀小蟲樣突起,就可以確立診斷。

-異位元組織亦可向宮腔發展,形成息肉狀腫塊。

-多發性,表面光滑,蒂寬與子宮肌壁有較大面積的直接連繫,並可由宮壁向宮腔或沿子宮血管向闊韌帶內突出。

-向宮腔突出者,致使月經過多,甚或絕經後流血。

-間質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可有肺播散,甚至在切除子宮數年後,還能發生。

-由於這種特點,有人認為間質性子宮內膜異位症,是低度惡性的肉瘤。


3 外 在 性 子 宮 內 膜 異 位 症

-內膜侵犯子宮以外的組織(包括由盆腔侵犯子宮漿膜層的異位內膜)或器官,常累及多個器官或組織。

-卵巢為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發生的部位,佔80%。

-其次為子宮直腸窩之腹膜,包括子宮骶韌帶。

-子宮直腸窩前壁,相當於陰道後穹窿部位;子宮頸後壁,相當於子宮頸內口處。

-有時,異位內膜侵犯直腸前壁,使腸壁與子宮後壁及卵巢形成緻密黏連,術中很難分離。

-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也可侵入直腸陰道隔,在道後穹窿黏膜上形成散在的黑紫色小點,甚至可形成菜花樣突起,酷似癌瘤,經活檢才能證實為子宮內膜異位症。

-子宮直腸窩處異位子宮內膜,亦可在腹膜上形成紫黑色出血點或積血小囊,包埋在黏連嚴重的纖維組織中。

-異位的內膜組織尚可向直腸陰道隔及子宮骶韌帶擴展,形成觸痛性堅實結節,或穿透陰道後穹窿黏膜,形成藍紫色乳頭狀腫塊,經期可出現許多小出血點。

-如直腸前壁受累,則可發生經期大便疼痛,有時內膜病變圍繞直腸擴展,形成狹窄環,與癌瘤極為相似,腸道受侵,約佔內膜異位症10%左右。

-病變常位於漿膜及肌層,很少黏膜受侵而發生潰瘍。

-或由於在腸壁形成腫塊,或造成纖維性狹窄,或黏連引起腸管過度屈曲而發生腸梗阻,並可發生刺激症狀,如間歇性腹瀉,月經期更加重。


圖4 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

圖5 間質性子宮內膜異位症一

圖6 間質性子宮內膜異位症二

圖7 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一

圖8 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二

圖9 巧克力囊腫和子宮腺肌症

4 臨床表現

-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與體徵,隨異位內膜的部位而不同,並與月經周期有密切關係。

-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臨床表現,有時與病變程度很不相符,臨床表現很嚴重的患者,其病變可能是輕度的或局限的,而病變廣泛甚至盆腔解剖結構嚴重變形的患者,其臨床表現卻很少。


1 痛 經

-內膜異位症的特徵為漸進性痛經,多為繼發性,伴下腹部和背部進行性疼痛,常可放射至腿部。

-可發生在月經前,月經時及月經後。

-有的疼痛較甚難忍,需要臥床休息或用藥物止痛。

-疼痛常隨着月經周期而加重。

-由於雌激素水準不斷高漲,使異位的子宮內膜增生、腫脹,如再受孕激素影響則出血,刺激局部組織,以致疼痛。

-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,更可促使子宮肌肉攣縮,痛經勢必更為顯著。

-月經過後,異位內膜逐漸萎縮而痛經消逝。

-但疼痛程度往往不能反映出腹腔鏡檢查所查出的疾病程度。

-臨床上子宮內膜異位顯著,但無痛經者,佔25%左右。患者的心理狀況也能影響痛覺。


2 月 經 不 調

-內異症患者常有月經周期縮短、經量增多或經期延長等現象,說明患者有卵巢功能障礙表現。

-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,月經量往往增多,經期延長,可能由於內膜增多所致。


3 不 孕

-子宮內膜異位症常伴有不孕。

-據統計,原發性不孕佔41.5至43.3%,繼發性不孕佔46.6至47.3%。

-盆腔內膜異位症常可引起輸卵管周圍黏連,影響卵母細胞撿拾或導致管腔堵塞;或因受異位子宮內膜破壞,影響卵細胞發育或排卵,及黃體功能不健,而造成不孕。

-據報導,子宮內膜異位症有17%至27%不排卵,其機制和患者卵泡細胞的LH受體少有關。

-但亦有人認為長期不孕,月經無閉止時期,可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的機會;而一旦懷孕,則異位內膜受到抑制而萎縮,對內異症起到很好的治療。

-有報導,490例不孕症腹腔鏡檢查中,229例為不同期別的子宮內膜異位症;輸卵管雙側通暢的為50例(21.8%);一側通暢,另一側欠通暢或阻塞者為7例(31.7%);雙側欠通或一側欠通、一側阻塞者為72例(31.3%);雙側不通者49例(21.3%)。

-雙側輸卵管不通,肯定不能自然致孕,佔子宮內膜異位症不孕的1/5;雙側或一側通而不暢者佔1/3弱;1/5雙側皆通或一側通佔到1/3 弱。

-輸卵管阻塞或通而不暢者,以及傘端周圍有黏連,皆影響卵細胞進入輸卵管內。但一側通暢輸卵管,甚至兩側都通者,也發生不孕。

-此外,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自身免疫反應,也對精子和受精卵不利。

-內異症患者流產率也較高。據報導,內異症受孕者流產率可達44至47%。


4 性 交 疼 痛

-當存在於子宮直腸窩、陰道直腸隔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卵巢黏連在盆底時,因經期前後周圍組織腫脹而影響性生活,月經前期性感不快加重。


5 周 期 性 直 腸 刺 激 症 狀

-進行性加劇的周期性直腸刺激症狀,是診斷本症最有價值的症侯。

-直腸、肛門、外陰部墜脹、墜痛、裡急後重感和大便次數增多。

-在月經前期或月經後,患者感到糞便通過直腸時疼痛難忍,而其他時間並無此感覺,為子宮直腸窩及直腸附近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典型症狀。

-偶見異位內膜深達直腸黏膜,則有月經期直腸出血。

-子宮內膜異位病變圍繞直腸形成狹窄者,有裡急後重及梗阻症狀,故與癌瘤相似。


6 周 期 性 膀 胱 刺 激 症 狀

-當子宮內膜異位症病變累及膀胱腹膜反褶或侵犯膀胱肌層時,會同時出現經期尿急、尿頻等症狀。

-若病變侵犯膀胱黏膜(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症),則有周期性血尿和疼痛。


7 腫 塊 及 疼 痛

-腹壁疤痕及臍部的子宮內膜異位症,則出現周期性局部腫塊及疼痛。


8 下 腹 部 不 適

-周期性下腹部不適的出現率高於痛經。

-無痛經的內異症患者,常存在周期性下腹不適,或某些病變雖較重,但痛閾的個性差異或其他原因,不產生痛經症狀,而僅有經期腰痠、下腹墜脹不適感。

5 診斷標準

1 漸進性痛經。

2 經期時,少腹、腰骶不適,進行性加劇。

3 周期性直腸刺激症狀,進行性加劇。

4 後穹窿、子宮骶骨韌帶或子宮峽部觸痛性結節。

5 附件黏連包塊伴包膜結節感,輸卵管通暢。

6 月經前後,附件包塊有明顯之大小變化(未用抗炎治療)。

凡有以上1至3點之一項,和4至6點之一項,即可作為臨床診斷。

6 程度區分

1 輕 度

(1)以散在的病灶種植,卵巢觸痛,正常大或略大,但無明顯的內膜囊腫形成;

(2)黏連輕微或不明顯,子宮、卵巢均能活動。


2 中 度

(1)卵巢單側或雙側有多個病灶,卵巢增大或有小的內膜囊腫形成,但囊腫直徑不超過3釐米。

(2)輸卵管、卵巢有黏連。

(3)有明顯的散在病灶硬結,可觸及痛性結節。


3 重 度

(1)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大於3釐米(單側或雙側);

(2)盆腔黏連明顯;

(3)子宮直腸凹封閉,片狀增厚,伴觸痛結節;

(4)病變累及直腸、膀胱,伴子宮固定不動。

7 鑒別診斷

1 子 宮 肌 瘤

-子宮肌瘤常表現類似症狀。

-一般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較重,為繼發、漸進。

-子宮一致性脹大,但不甚大。

-應當指出,子宮腺肌病可與子宮肌瘤同時存在(約10%)。


2 附 件 炎

-卵巢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與附件炎症,都能在盆腔形成有壓痛的固定包塊。

-但子宮內膜異位症病人無急性感染病史,患者經各種抗炎治療而毫無效果。

-應詳細詢問痛經開始時期及疼痛程度。


3 卵 巢 惡 性 腫 瘤

-卵巢癌不一定有腹痛症狀,如有往往也為持續性,不像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周期性腹痛。

-檢查時卵巢癌為實質感,表面凹凸不平,體積亦較大。


4 直 腸 癌

-當子宮內膜異位症侵犯直腸、乙狀結腸而範圍較廣時,往往在該處形成硬塊,造成部分梗阻。

-個別情況異位子宮內膜侵及腸黏膜引起出血,則更似直腸癌。

-但直腸癌的發生率,遠較腸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率高。

-一般直腸癌患者體重減輕明顯,腸出血較頻,與月經無關,無痛經。

8 藥物治療

-治療前盡可能明確診斷,並考慮患者年齡,對生育要求、病情嚴重程度、症狀及病灶範圍,加以全面考慮。

-荷爾蒙治療有以下幾種:


1 促 性 腺 激 素 釋 放 激 素 激 動 劑 (GnRH-a)

-短期應用可刺激垂體功能,長期應用對垂體起降調節作用,使垂體功能受抑,間接導致卵巢甾體激素分泌減少,引起一系列類似絕經期的表現,稱「藥物性卵巢切除」,可用來治療多種雌激素依賴性疾病。

-常用的有布舍瑞林(Buserelin)、那法瑞林(Nafarelin)、亮炳瑞林(Leuprorelin)、高舍瑞林(Goserelin)、曲普瑞林(Triptorelin)和丙氨瑞林(Alarelin)。


副 作 用


(1) 低雌激素血症

-GnRH-a可在3至5周內使外周血循環中雌二醇(E2)降至相當或略高於絕經期水準。

-E2水準的快速下降引起低雌激素血症,主要表現為潮熱、陰道乾燥、性慾減退、頭痛及睡眠障礙、情緒不穩定,甚至抑鬱以及記憶力下降。


(2) 骨丟失

-是GnRH-a療法的主要缺陷。雌激素有促進降鈣素分泌、抑制破骨細胞的作用。

-GnRH-a治療後引起雌激素不足,破骨細胞過度活躍,導致骨丟失。

-另一方面,雌激素分泌不足,抑制甲狀旁腺激素(PTH)的分泌,PTH減少使腎臟維生素D活化障礙,1,25-二羥維生素D3(活性維生素D3)生成減少,抑制腸鈣吸收,骨礦含量減少,導致骨量丟失。

-治療6個月後脊椎骨質含量減少11.9%至15.1%。


2 內 美 通 (Nemestran)

-即三烯高諾酮(R2323),為19去甲睾丸酮衍生物,具有較高抗孕激素活性及中度抗雌激素作用,抑制FSH及LH分泌、使體內雌激素水準下降,異位內膜萎縮、吸收。


3 丹 那 唑 (DanazoI)

-是一種合成甾體17α-乙炔睾丸酮的衍生物。其主要作用是抑制下丘腦GnRH產生,從而使FS、LH合成及釋放減少,導致卵巢功能受抑制。

-亦可直接抑制卵巢甾體激素的合成或競爭性與雌孕激素受體結合,從而導致異位內膜萎縮、不排卵及閉經。


副 作 用


(1)有輕度雄激素作用

-產生毛髮增多,聲音變低沉,乳房變小及痤瘡出現等男性化表現。


(2)水分瀦留及體重增加

-患有高血壓、心臟病或腎功能不全者不宜應用。


(3)損害肝細胞

-丹那唑主要通過肝臟代謝,對肝細胞產生一定損害,故患有肝疾患的婦女禁用。



4 三 苯 氧 胺 (Tamoxifen, TMX)

-為雙苯乙烯衍生物。劑量為10mg×2/日,月經第五天開始,二十天為一療程。

5 合成孕激素(Synthetic Progestin)

-可用炔異諾酮、炔諾酮或甲孕酮(安宮黃體酮)等作周期性治療,使異位內膜退化。

-從月經周期第十六天開始到第二十五天,每日應用炔異諾酮或炔諾酮10mg。

-這樣既可控制子宮內膜異位症,又不至於影響排卵。

-部分病例在治療期有較重的副作用,如噁心、嘔吐、頭痛發脹、子宮絞痛、乳房疼痛,以及由於水分瀦留及食慾改善,而體重過度增加等。

9 手術治療

-手術治療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主要方法,因為在直視下,可以基本上明確病灶範圍和性質,對解除疼痛,促進生育功能效果較好。

-較大卵巢內膜樣囊腫,藥物治療無效,手術尚有可能保留有效卵巢組織。

-手術可分為保守性手術,半根治性手術和根治性手術三種。


1 保 守 性 手 術

-主要用於年輕、有生育要求者。

-保留子宮及附件(儘量保留雙側),只是切除病灶,分離黏連,重建卵巢,修復組織。

-近年來,應用顯微外科手術,切除異位病灶,仔細縫合創面,重建盆腔腹膜,仔細止血,徹底沖洗,使手術效果臻於完善,提高手術後妊娠成功率,降低復發率。


2 半 根 治 手 術

-無生育要求,病灶嚴重,而年齡較輕者(<45 歲),可行子宮和病灶全切,但盡可能保留一側正常的卵巢組織,以避免絕經期症狀過早出現。

-一般認為,半根治術後復發率低,後遺症少。

-切除子宮,可去除具有活力的子宮內膜細胞種植的來源,從而可減少復發機會。

-但因保留了卵巢,仍有可能復發。


3 根 治 性 手 術

-年齡接近絕經期,尤其病情重,有過復發者,應實行全子宮及雙側附件切除。

-腹壁、會陰切口處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症者,應徹底切除,否則會復發。

-要注意的是,作了手術或停經後,還會再出現子宮內膜異位症,因為體內其他器官不斷地分泌荷爾蒙,因而使子宮內膜繼續生長和產生疼痛。

-其主要的原因是,卵巢並不是身體內唯一生產雌激素的器官。在停經之後,腎上腺是荷爾蒙來源的另一地方,所以在停經後,體內仍有足夠的雌激素去刺激子宮內膜的增生。

-如果病人的體重增加而超重的話,腎上腺用來製造雌激素的脂肪會更多,因此患這種疾病的機會就更大。

-由於子宮內膜可能在服用荷爾蒙後,受到刺激而增生,因此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人,做子宮和卵巢切除手術之後,暫時不應該服用女性荷爾蒙。

10 中醫藥治療

荷爾蒙療法副作用太大,手術療法對生育年齡的婦女來說,很難接受。因此,求治於中醫藥者自然多了起來。事實上,中醫藥在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,累積了豐富的經驗,其治療效果也不同凡響。

病因病機

-中醫學中,無「子宮內膜異位症」一詞。

-根據本病常見的症狀、體徵,歸屬於「痛經」、「癥瘕」、「不孕症」等範疇。

-與本病相關的記載可見於《金匱要略》、《諸病源候論》、《景岳全書》等醫籍。

-古代醫家已認識到,與本病相關的病機關鍵為血瘀。

-致瘀因素又有虛、實、寒、熱之分。

辨證論治

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的最基本綱要,圍繞血瘀證基本論點,活血化瘀是其共同立法。辨證不同,側重點又有不同。


1 腎 虛 血 瘀 證

症狀:經行腰腹疼痛,後期加重,陰部空墜,大便溏薄。月經量少,色黯淡,質稀,或伴有頭暈失眠,腰膝痠輭,形寒肢冷,性慾減退或不孕。舌淡黯體胖,或邊有瘀斑,苔薄或白膩,脈沉細。

治法:補腎填精,活血化瘀。

方藥:熟地黃、山藥、菟絲子、桑寄生、巴戟天、三棱、莪朮、當歸、赤芍等。


2 氣 滯 血 瘀 證

症狀:經前或經期下腹脹痛,經行痛劇,痛引腰骶,痛甚昏厥,腹痛拒按。經不暢,夾有血塊,塊下痛減。肛門墜脹,經前乳房脹痛,胸悶不舒,煩躁易怒。舌紫暗、邊尖有瘀點,苔薄白,脈弦。

治法:行氣活血破瘀

方藥:慎言祛瘀湯:丹參 15g,赤芍 12g,川芎 10g,三棱 12g,莪朮 12g,紅花 10g,石見穿 10g,益母草 15g,雞血藤 15g,仙茅 12g,熟地 12g,枸杞 12g,生蒲黃 10g,紫石英 10g。


3 寒 凝 血 瘀 證

症狀:經前下腹冷痛,經行疼痛加劇,得溫痛減。月經量或多或少,色暗,夾有血塊。形寒肢冷,帶下量多,色白,大便稀。舌質淡暗或邊尖有瘀點,苔薄白或膩,脈弦或沉緊。

治法:溫經散寒化瘀

方藥:金匱溫經湯合桂枝茯苓丸加減


4 瘀 熱 互 阻 證

症狀:下腹疼痛,有灼熱之感,經行腹痛加劇。月經先期,色黯紅質稠,夾有血塊,或淋漓不斷。心情煩燥,口乾喜飲,溲黃便乾,白帶色黃量多。舌紅,苔薄黃,邊尖有瘀點,脈弦數。

治法:清熱活血,止痛消癥。

方藥:紅藤湯加減:紅藤、敗醬草、蒲公英、三棱、莪朮、黃芪、苡仁、延胡。


5 瘀 滯 下 焦 證

症狀:小腹墜脹疼痛,經期加重。矢氣頻繁,排氣則舒,脈沉弦。

治法:活血化瘀通腑

方藥:桃仁、大黃、桂枝、土鱉蟲等。或內異II號丸:生大黃、桃仁霜等。


6 痰 濕 瘀 阻

症狀:經前或經期小腹墜痛,喜溫。月經先後不定期,經量略少,色澤淡黯,夾有血塊。帶下量多,小腹墜脹,脘悶納呆,口中黏膩,神疲乏力,大便不爽。舌質淡黯,苔厚膩,脈沉澀。

治法:活血祛瘀生新、破癥散結。

方藥:羅氏內異方:血竭、益母草、土鱉蟲、桃仁、延胡索、丹參、皂角刺、昆布、蒲黃、五靈脂等。


7 氣 虛 血 瘀

症狀:經期或經後小腹墜痛,喜溫按。經行量多,色淡質稀,或有血塊。神疲乏力,面色淡白無華,口淡無味,納少便溏或大便乾燥。舌質淡胖,舌邊齒痕,苔白,脈沉細。

治法:益氣活血化瘀

方藥:內異止痛消癥散:黃蓍、土鱉蟲、當歸、桃仁、赤芍、三棱、莪朮等。


【服 藥 方 法】

-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服藥方法也有講究;一般應在經前七至十天開始服藥,服至月經第五天才停服。

-每天一劑,水煎二次,早晚分服,連服兩個月經周期為一個療程。

-輕者服一個療程即獲效,重者需服兩至三個療程。

-服藥後痛經、性交痛、肛門墜脹痛等症狀會很快消失。

綜合療法

保 留 灌 腸

袪癥靈

-大黃、丹參、延胡索、香附、黃蓍、昆布、三棱、莪朮、桂枝、皂角刺、昆布、紅藤等。加水浸透藥材後,煎煮500ml備用。


【方法】

(1)囑患者排便,或給予排便性灌腸一次。

(2)取屈膝臥位,患者臀部抬高20cm,液面距肛門不超過30cm,液量在500ml以上者,用開放輸液吊瓶緩慢滴入(即直腸滴入法)。以導尿管代替肛管,插入長度約10至15cm左右,滴入速度一般60至70滴/分鐘,滴液時應注意保溫。

(3)拔管後囑患者平臥,儘量忍耐,不要解出,保留一小時以上。


【注意點】

-在晚間睡眠前灌入為宜。


圖10 保留灌腸



針 灸 治 療

-取肝俞、脾俞、腎俞、期門、章門、京門進行針灸治療,有效改善癥狀及遠期復發率。


腹 針 治 療

-取中脘、下脘、氣海、關元等穴位。


其 他

-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局部治療方法,還包括電針、耳針、穴位敷貼等。

預防方法

1 注意調整情緒,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,使機體免疫系統的功能正常,所謂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就是這個道理。

2 注意保暖,避免感寒着涼。在經期不要穿緊身衣服。

3 月經期間,禁止一切激烈體育運動及重體力勞動。

4 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、卵巢巧克力囊腫大於5釐米以上者,在月經期或月經中期,一定要注意保持情緒穩定,避免過度勞累。一旦囊腔內張力突然升高時,囊壁破裂,會形成急腹症。

5 儘量避免人工流產和刮宮。

6 女性月經期一定杜絕性生活。

圖1 子宮內膜異位部位

圖2 子宮內膜細胞擴散

圖3 異物與免疫細胞團隊之戰

圖4 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

圖5 間質性子宮內膜異位症一

圖6 間質性子宮內膜異位症二

圖7 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一

圖8 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二

圖9 巧克力囊腫和子宮腺肌症

圖10 保留灌腸